民国十二年(1923年)三月,在洛阳东北山岭头村东南五里的一个小冢中,出土了一块墓志,即《魏故比丘尼统慈庆墓志铭》,其中详细的记载了北魏比丘尼慈庆的生平事迹。慈庆出家前虽然只是北魏宫廷的一名宫女,但她的墓志即使是在同期出土的北魏后宫嫔妃中,都属于形制比较大的。
那么,慈庆到底是谁,究竟做了什么,使得她能够获得如此厚待呢?
丨出身名门望族,却不幸沦为宫女
慈庆俗名王钟儿,出身祁县王氏。祁县王氏乃是太原王氏的分支,属于汉末司徒王允的后代,王允在诛除权臣董卓后曾一度主持朝政,后董卓部将李傕攻破长安,王允及其家族十余人被杀。王允的侄子王凌虽然得以逃走,后来也曾官至曹魏太尉,然而他由于不满司马氏专权,遭到司马懿讨伐,最终服毒自尽,家族亦遭到清算。
在历经汉末魏晋的打击后,祁县王氏力量大为衰减,两晋时期少有显贵者,直到南北朝时才陆续有人出仕为官。西晋末年,由于“八王之乱”和“永嘉之祸”,大量世家大族举家南迁,祁县王氏也南迁至青徐一带,因此其族人先仕南燕慕容氏,南燕被刘裕攻灭后,又效力于刘宋政权。
王钟儿的父亲王虔象曾任宕渠太守,由于生逢乱世,在古代女子普遍成婚较早的情况下,王钟儿直到二十四岁时,才嫁给了杨兴宗为妻。杨兴宗出身弘农杨氏,因此两人也算是门当户对了。
后来,王钟儿的公公杨坦之因为调任长社令,于是举家迁往豫州居住。令人没有想到的是,杨坦之的这次调任,却为家族带来了灾祸,王钟儿的命运也因此发生巨变。
北魏皇兴元年(467年),此前投降北魏的刘宋武将常珍奇,又再度据城反叛北魏,北魏立即调兵平叛。次年二月,常珍奇兵败逃往寿阳。由于当初常珍奇投降北魏时,是通过长社请降的,因此当其背叛北魏后,杨坦之也因“失察”获罪,其家眷亲属全部遭到牵连,二十九岁的王钟儿也因此被掠卖为奴,成为了北魏宫廷的一名宫女。
丨宫廷艰难求生,被迫出家为尼
王钟儿被掠卖入宫后,被充作奚官女奴,成为了一名品级较低的宫女。奚官局是北魏后宫中管理下层宫人的管理机构,主要负责后宫疾病和丧葬事务,正是由于负责医疗丧葬事务,王钟儿才得以与后宫嫔妃们结成了特别的情谊。
王钟儿入宫之后,最初服侍的是斛律氏。斛律氏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太子拓跋晃妾室,由于拓跋晃未及即位便已经去世,直到拓跋晃之子拓跋濬即位后,斛律氏才被尊为昭仪。和平六年(465年),拓跋濬驾去世,太子拓跋弘即位。
由于丈夫早逝,而自己又膝下无子,斛律氏虽然在北魏后宫中地位尊崇,但却难免感到孤单。或许正因如此,当王钟儿初入后宫,因举目无亲而孤独无助之际,同命相连的斛律氏才会给予她关心和帮助,从而使王钟儿很快适应了后宫的生活。
皇兴五年(471年)八月,拓跋弘禅位于年仅五岁的太子拓跋宏,五年后,拓跋弘去世。由于拓跋宏年仅十岁,冯太后遂以太皇太后的名义临朝称制。
冯太后虽然聪明睿智,但权力欲极重,在拓跋宏年纪渐长,宠爱林氏的情况下,冯太后便将来自家乡、年仅十三岁的高照容充入后宫,意图是其成为自己控制拓跋宏的一颗棋子。之后,更是在林氏生下皇长子元恂后,以将来元恂会成为太子为由,按照北魏“立子杀母”的习俗,将林氏处死。
高照容入宫后,由于容貌出众,很快获得拓跋宏的宠幸,就在林氏被处死的同年,年仅十五岁的高照容生下了皇次子元恪。
高照容虽然受宠,但毕竟年幼,以致怀孕后出现种种不良反应,甚至“寤而惊悸,遂成心疾”。高照容因为身体原因,经常需要御医诊疗,于是负责后宫疾病丧葬事务的王钟儿,便因此与高照容有了频繁的密切接触,更是因为悉心照顾和安慰抚慰有加,而深受高照容的信任和依赖,两人因此结下了深厚的情谊,即墓志中记载的“(王钟儿)共文昭皇太后(高照容),有若同生”。
之后,高照容又先后为拓跋宏生下皇子元怀和公主元瑛,然而随着高照容荣宠有加,却又引起了冯太后的猜忌和打压,以致高照容虽然先后生下两子一女,却始终没能得到身份地位的晋升。
到了后来,冯太后更是为了“家世贵宠”,而将自己的侄女充入后宫,甚至一次性就将两位侄女送入宫廷(冯熙第二女和第四女)。
冯昭仪(冯熙第二女)入宫之后,虽然也很快获宠,但却始终未能诞下皇子,于是她便产生了将高照容儿子收到自己宫中养育的想法。太和十八年(494年),高照容在随孝文帝拓跋宏从代地迁都洛阳途中,暴薨于汲郡共县,当时便有传言称乃是被冯昭仪所害。
高照容死后不久,与其关系密切的王钟儿,便也“固求出家”,成为了一名比丘尼。
丨抚育两代帝王,凭此深受厚待
王钟儿出家之后(法号慈庆),却并未离开皇宫。当时北魏已经迁都洛阳,王钟儿便居住在了洛阳皇宫中的皇家寺院之中,成为了后宫比丘尼教团成员之一。正是由于王钟儿主动远离了后宫纷争,才得以保全自身。
高照容去世之时,她的三个子女年纪尚小,其中最年长的元恪也只有十二岁,而元怀和元瑛更是分别只有七岁和六岁。作为高照容的生前好友,王钟儿便主动承担起了暗中护持三个孩子的责任,这便是其墓志中所说的“侍护先帝(即元恪)于弱立之辰”。
正是在王钟儿的悉心教导下,尚且年幼的元恪才能在与杀母仇人冯氏的日常相处中,保持冷静和从容,而将怨恨深埋心底,以避免引发冯氏的猜忌。后来,元恪的兄长元恂因为反对迁都和汉化改革,发动叛乱被赐死,元恪因此顺理成章的成为了皇位继承人。
太和二十三年(499年)四月,孝文帝元宏驾崩,元恪即位,是为宣武帝。
宣武帝后宫之中有个妃子名叫高英,乃是高照容的侄女,她最初被封为贵人,也曾生下一名皇子,但却不幸夭折,后来又生下一位公主。
正始三年(506年)正月,元恪的皇后于氏生下皇长子元昌,次年十月,于皇后暴毙而亡,当时便有传言称是被高英所害。
正始五年(508年)七月,高英被立为皇后,而皇长子元昌亦于同年不幸夭折,传闻为高氏毒杀。
高英成为皇后仍不罢休,生性妒忌又以凶悍狠毒出名的她,严禁后宫女子接近皇帝,以致不少妃嫔直到元恪崩逝,都没能承幸过一次。与此同时,后宫之中纵使有皇子出生,也是频频夭折,以致元恪竟然始终没有一个皇子能够长大。
永平三年(公元510年)三月,胡氏生下皇子元诩,鉴于此前皇子的频繁夭折,宣武帝为了确保元诩能够平安长大,不免又想到了曾经抚育自己的王钟儿,于是命人找来已经年近七十的王钟儿,又亲自挑选乳母保姆,让她们将元诩带到别宫抚养,并严禁高英和胡氏接近。
正如墓志中所载的“保卫圣躬 (即元诩)于载诞之日,虽劬劳密勿,未尝懈其心。力衰年暮,莫敢辞其事”,作为宣武帝最为信任的人,王钟儿在抚养元诩之事上尽心尽力,正是在她的守护教育下,元诩才得以逃过迫害,最终顺利长大。
延昌四年(515年)正月,宣武帝驾崩,元诩继承皇位,是为孝明帝。孝明帝对于王钟儿的多年抚育极为感激,自称“朕躬诞育之初,每被恩敕,委付侍守”,因此对其极为尊敬和厚待。
正光五年(524年)四月三日,王钟儿因患病迁居宫外,凭借着“历奉五朝,崇重三帝”的特殊经历,在王钟儿病重之际,中使往来问候不绝,孝明帝元诩更是“车驾躬临省视,自旦达暮,亲监药剂。”不久,王钟儿病逝,享年八十六岁。
四月十八日,王钟儿被葬于洛阳邙山,孝明帝追赠她为“比丘尼统”,赐物“一千五百”用于治丧,又派给事中王绍为其 “护丧”,并命征虏将军、中散大夫、领中书舍人常景为王钟儿撰写墓志铭,于是便有了出土的《魏故比丘尼统慈庆墓志铭》。
富通优配-富通优配官网-网上股票配资杠杆-股票配资网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